第五章:这只是一个开始!(求追读)(1 / 2)

又过了两天后,京城机场。

陈朔与姜玮帮其托关系搭上的顾常卫团队碰上了头。

顾常卫业界大佬,摄影师出身,掌镜过《霸王别姬》、《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这一届柏林电影节,是顾常卫第一次转型做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孔雀》就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很厉害!

这次陈朔搭的是他们团队的“顺风车”,他什么都不用管,交钱跟着走就行。

只是这钱贵到让他有点肉疼,他可不像是《孔雀》剧组有投资方,他是自己出钱的。

虽然是托了老师的关系,但是他跟大佬是完全搭不上话的。

他看着走在前方的顾常卫和他的电影主创们,艳羡的很。

他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我入围了短片竞赛单元,虽然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可是我混入他的后勤队伍里,长着男主角脸的我为什么那么像个拎包小弟?

一定是臃肿的羽绒服,阻挡了我帅气的光环。

决定了,如果能得到拍长片的机会,就算暂时开不起公司,我也要先拉个团队,咱也要好好感受一下被众星捧月。

飞机起飞的时候,陈朔还是很遗憾的。

还差几天学校就要开学了,要是再晚几天就好了,等到自己入围柏林电影节的消息让大家都知道了,那得多风光呀!

本就优先的择偶权还能提几個等级吧?!

带着一丢丢的遗憾,陈朔就这样踏上了柏林。

吃住行有顾常卫团队对接,但是其他社交之类的,人家压根不带他玩。

虽然同是北电出身,但姜玮也只是给他托了关系搭“顺风车”,其实是真不熟,到现在为止,陈朔也只是和他打了几句话招呼而已。

三大院校的人脉资源听上去很庞大,但也得有人赏识带你玩才行,否则人家真没这个义务,不然你以为所谓的圈子是怎么来的?

三大院校的名头虽然相较于其他非科班和普通院校出身的圈内人,要好使很多。

但真在触及利益的时候,就算师出同门又如何?

还不是一样拼个你死我活!

陈朔就这样在酒店枯坐了好几天,直到颁奖典礼那天。

陈朔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帅气的西装,一个人走无人在意的红毯。

这年头国内媒体没有后世那么发达,根本就没人长枪短炮的对着他一阵猛拍。

只有官方镜头扫过,给了他可怜的两秒钟镜头。

他入场后坐在角落里看着前排的大佬们谈笑风生。

名利场就是这样的,陈朔一点也不委屈,他看着前面的人还产生了炽热的目光,总有一天我要坐在前面听你们唠嗑。

颁奖过程枯燥的要死,叽里呱啦的英语听得陈朔昏昏欲睡。

直到一个倒装的朔陈,如同惊雷一般给他惊醒,哪怕那个金发蓝眼的大胖子把他名字念成说沉,他也觉得无比亲切。

短片竞赛单元作为仅次于主竞赛单元评奖,其实是有好几个奖项的。

《8号房间》取了一个巧,是他们西方电影人喜欢玩的无限循环宿命论,脑洞巧妙到炸裂。

几分钟的影片居然真让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最佳短片金熊奖了。

上台,领奖,几句感言,下台。

后面还有主竞赛单元呢,短片竞赛单元时间和流程卡的死死的。

什么风光无限?举办时间是有限的,风光无限那都是留给主竞赛单元的得奖者的,仅次于也只是字面意思而已。

能上台领奖拍个照片,说几句感言就已经不错了。

“哥们下次再来,一定带着长片来参赛,好好风光一把!”

陈朔拿了奖站在台后被电影节安排的媒体礼貌的采访了一段时间。

这年头国内互联网和媒体也不发达,远不及后世电影节上除了国内的媒体记者,还有国内的赞助商,以及来蹭红毯的明星。

现在多冷清呀!自己拿了奖了,一时间也找不到人分享,真是人生寂寞如雪啊!

他正感叹着呢,一个女记者举着经典标志向他走过来了。

他的眼前一亮,差点把央视给忘了。

其实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人家把他给忘了。

现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顾常卫和他的《孔雀》剧组,在国内可是风头正盛,采访他们还来不及呢。

他一个小短片上的那次新闻也只是被顺带被提了一嘴而已。

一个小卡拉米,忽略了就忽略了。

现下得奖了,情况又不一样了。

这可是第一个入围柏林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就拿了最佳短片金熊奖的华语短片电影。

导演才二十岁,北电大三在读生,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

陈朔看着那个女记者举着央六电影频道的标志,一下就明白了过来。

能在这个年头到处外派记者,有这样财力的也就是只有央视了,其他门户网站和媒体,现在大多都是转载央视的国外新闻。

“你好,陈导,我可以采访你几句吗?”

一上来就称呼我为陈导,果然人美声甜会说话,陈导很爱听!